第一卷:凤鸣于皋 第102章:北冥神功 (第2/2页)
气海穴位下丹田、精之府。
理论上讲,人体上的一切穴府皆可为贮气蕴养之所。但因人体精气皆汇于奇经八脉,而任督二脉节制其余六脉,精气皆汇于此,故在内家练气皆围绕任督二脉修行。
任、督之上,又以膻中、气海,最适合养气。
膻中位于两乳之间,胸膛中央,不但靠近肺部,容易汲取外界之灵气,更靠近其他五脏六腑,是一身灵力的汇集之地。气海靠近‘水火交汇之地’,是人身精气凝聚所在。
两者都可用来作为养气之府,但腹下精气汇集,更容易蕴养内力,
一来,世上的武道内家之法,大多亦只重炼精化气,不明炼气化神、练神返虚,因此多数选在气海、关元开辟丹宫。只有少数门派懂得从天地间汲取力量,勾连上府元神,才以膻中为气府,尽管这般蕴养内力要慢一些,但胜在内力精纯无比。
逍遥派秉承道家老庄思想,虽和后世的道教有些不同,但都崇尚‘万法自然、天人合一’,修行已窥天道,探索长生;而非只止足于杀伐。
二来,北冥神功的行气方式也与其他功法不同。
任督二脉之行气,本该任脉从上到下,督脉从下往上,形成周天循环。但先天之前,真气为形成循环,是以丹田为中心,分别朝上、下行气,疏通任、督二脉上的穴府,包括丹田发劲也是依此而行。
打通任督前,任脉行气是自下而上为“正”。
寻常内功是把任脉由下往上、再把督脉由上往下行一遍气,行两个半圈为一周天。
不过,此等行气方式并不循环。
‘北冥神功’却是按照先天境的行气方式,直接由任脉到督脉,一圈过去,之后进入其余的奇经六脉,再由六脉回到任督,任督中的一圈为一周天,作出不完整的周天循环。
虽说没打通任督前,无论那种都只是“伪周天”,但北冥神功以此方式行气,却妙用无穷。
原本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。
头一种方式,通常在下丹田贮气,易于发劲、难于养气。搬运贮气时,丹田是不发劲的,内力随血而动,顺经脉一同汇入丹田,这样可以防止任脉上升之气跟从周身汇来的下降之气冲突。只要腰腹发劲,激荡丹田,一经运功,内力自丹田皆往外发,由奇经八脉进入十二经。
经脉里即便有零散内力,也会被一同裹挟。
也就是说,发劲归发劲,贮气仍是气随血行,二者并不会造成冲突。而坏处则是在打通任督二脉、恢复循环前,自身养气极慢。
在中丹田贮气,难以发劲,仅凭意念搬运,只能发出一缕劲。除非打通天地桥,令任督二脉行气循环,产生一股牵引之力,便可反过来带动丹田之气。
这也是打通任督二脉为何如此重要。
但依这种方式行气,气血同行,无论运功发劲、搬运贮气都不会冲突,没有走火入魔之忧。混元功以外功带动内力练成,其实也是这个道理,只不过这部绝学是以气海为丹田,却又美中不足。
练成任脉、十二正经,督脉,再练十二经别。
十二经别即别行的正经,此脉练成,可不足十二正经循环不足、可逆转真气,化逆为正,由吸功变为化发劲。
剩下奇经六脉,即:冲脉、带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。
练成后,除了能够帮助任督二脉加速转化真气,亦能协助任、督二脉增强牵引摄发之力、调节阴阳之比。若原来只练成‘任脉’、‘督脉,转化的北冥真气只有十分阴、十分阳,练成奇经六脉后,就可以调解为三分阴、七分阳,或者七分阴,三分阳。
至于‘北冥要诀’,则记载了诸多运功诀窍,详细记载如何利用手脚发劲,引动丹田真气。
如何逆转任督真气,转化阴阳。
又如何逆行十二经,变换吸、发。各种要诀,是对前三十二幅图的补全。
练成这三幅图,就能把十二经、奇经八脉,周身水系连成一体,形成‘北冥水系循环’。
此后,北冥真气游走全身。
既可把大举吸纳内力,百川汇海、也能反过来形成反向牵引之力。膻中犹如大海,其中真气本不能大举搬动。可此法由外而内,引动‘北冥真气’,就像引力引起潮涨潮落,甚至能够引发大浪海啸。
逆行可把他人打入的内力统统吸入丹田,顺行可用作护体。
‘北冥总纲’则记载着最高境界、阴阳冲和,混元一气,可一边摄取他人内力,一边发劲伤敌。最后还述了精、气、神“三花聚顶”之道,以‘膻中穴’上勾神府、下联精舍,是整部功法最精华的部分。
越是了解,夜凌空越是感慨万分。
若按照原著所说,段誉也只练成前两幅图,也只能“吸气”和“贮气”,而不通发劲,虽能强行调动内力,但能用却甚少。结果这小子之后却又修炼了六脉神剑,打通了六脉,以六脉神剑的发劲之法与之互补。
只能说不愧是主角,气运强的离谱。